孙家栋:未来两三年北斗的应用会达到一个高潮!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孙家栋院士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航天事业奋斗了一辈子,作为总设计师亲历了“东方红一号”、“探月工程”和“北斗导航工程”等重大航天工程,孙家栋仍然谦虚地说,自己只是中国航天人的一份子。
孙家栋入选“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评选”候选人
近日,“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评选”的网络投票已经开始,20位(组)候选人物中,孙家栋院士位列其中。
孙家栋,87岁,我国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宇航科学院院士。
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他是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为中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中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孙家栋是中国月球探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提出了2020年前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方案,明确了中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线图。他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确定了工程目标和工程总体方案,对工程各大系统的技术途径作出重要决策。
孙家栋是北斗卫星导航工程、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继续活跃在中国航天技术的前沿领域。
2009年4月15日0时16分,孙家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加指挥的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发射任务又一次获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100个航天飞行器,这之中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在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的全部过程。
2012年12月27日,中国北斗导航系统正式向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成为继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截止到现在,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盟的GALILEO等,一起被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认定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供应商”。
北斗系统在民用面临什么挑战?
孙家栋称,我们要给使用者树立信心,比如航天段的保证,不能说今天发六颗星,明天就坏三颗,那么谁还买你这个终端机?另外,地面管理等等也都是一套很复杂的系统,要对用户负责,出现问题要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与服务。此外,不能对军用和民用区别看待。在和平时期,民用其实更重要。
总之,一定要让用户觉得方便可靠。GPS在市场上有如此大的份额,你不可能把他都挤出去。我的想法是,我们要加强和美国GPS的联系,尽量做到互操作,同时不影响我们系统的独立自主。也就是说,让我们的用户机既可以接受GPS的信号,又能接受北斗的信号,两个信号可以同时综合使用,提高精度。如果GPS搞“小动作”,可以把它关闭掉,我们自己的北斗可以独立工作。这种芯片要靠我们自己开发,别人是不可能给你开发的。所以,这里头需要有很多技术力量,要靠我们自己。不过,我想,要开发个芯片也不是什么难事。
我们使用的所有终端设备,要特别强调国产化。假如到了2020年,北斗的产值是四五千个亿,而其中有三千个亿是买外国的零部件回来装的,中国的附加值就一千个亿——咱们千万别干这个事。在这个问题上,国家要下决心。